廖昭豪 【 貯木池水面計畫 - Project Reservoir Surface 】
臺灣林業從先民農墾、狩獵、沿海貿易等生活需求開始,進至清、日時期,從平地深入高山,為取得珍貴木材及衍生的樟腦等資源,開始系統性規劃、成立林場、大量伐植,延續至國民政府時期,成為臺灣早期主要自然經濟產業之一。
嘉義阿里山、宜蘭太平山、臺中八仙山為日治時期所成立的臺灣主要三大林場。所處地形及氣候環境,擁有生成豐富原生林相的絕佳條件,一級木材如檜木、扁柏,成為重點砍伐的對象,一批批從森林中伐起而外輸。為木材運輸所墾拓的林道、鐵路,時至今日雖早已卸除其原有功能,但亦成為臺灣森林觀光的重要網絡。
當木材從山上的工作站運抵平地的林場或製材所後,會依不同之木材特性,選擇適宜之方式存放木材,而像紅檜、扁柏等樹脂豐厚的樹種,浸泡於水中防止龜裂就是十分適合的保存方式,再加上浮力使木材易於移動,「貯木池」也就變成林場中相當重要的功能設施,現於嘉義、羅東、豐原、車埕等地,皆有保留貯木池至今。
而取之於自然的優厚獲利養大人類對於財富的想望時,失衡濫伐就成為林業的必然結果,過度砍伐林木讓自然環境產生極大的損傷,也促使社會正視環境保育議題,最後「禁伐天然林」等限縮砍伐政策,也讓臺灣林業從經濟轉型以保護、遊憩、教育等功能為主。
廖昭豪將貯木池著重在「物件採集」與「如實呈現」的狀態中,把離開森林生態、承載林業經濟過往的木材擬真漂浮於觀眾眼前,而現在陪著木材漂浮的,卻是人類為生活方便所製造的經濟廢棄物,大大影響生態。透過歷史脈絡同步堆疊在現代時間軸之上,讓這座貯木池成為以古研今的「考現學」對比現場。
年代 │ 2022
媒材 │ 紙漿、木粉、發泡劑、塑膠網
尺寸 │ 依場地而定
地點 │ 435浮洲館
✕○✕○✕○✕○✕○✕○✕○✕○✕○
廖昭豪
擅於使用絞碎的紙漿,形塑出日常環境中主要以鋼鐵、水泥、橡膠等堅硬材質所製造的物件,像是消波塊、鐵皮圍牆、消防栓、紐澤西護欄等,藉由外觀、體積的擬真,帶領觀眾跳脫材質表現的既定認知。
相關連結: 廖昭豪 Instagram